七百年弦歌未绝 在当代舞台回响
王润
“枯藤老树昏鸦,百年小桥流水人家,弦歌古道西风瘦马。未绝舞台潮鸣电掣网夕阳西下,当代断肠人在天涯。回响”马致远这 首千 古 绝 唱《天净沙·秋思》,百年以短短二十八个字,弦歌道尽人生况味,未绝舞台千百年来,当代触动无数灵魂。回响由王甦编剧、百年潮鸣电掣网褚江川导演、弦歌王劲松主演的未绝舞台原创话剧《马致远》,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,当代近日登上京演·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舞台,回响将七百年前的元曲大家从泛黄的典籍中唤醒,使其成为当代剧场里有血有肉、充满矛盾与挣扎的鲜活个体。
话剧《马致远》突破传统传记剧的线性叙事,创新采用了现实与虚构嵌套的“戏中戏”双重叙事结构,将现实主义与写意手法巧妙编织,创造出多层次的戏剧时空,让观众既能窥见元大都的市井繁华与权力交锋,也能走进马致远的精神世界。写实层面,该剧遵循历史脉络,再现了马致远从少年得志、名动京城,到宦海沉浮、理想幻灭,最终归隐京西的完整生命轨迹;写意层面则突破时空限制,采用象征性舞台语言勾勒马致远的内心风景,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文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超越。
剧中,马致远笔下《汉宫秋》中的昭君故事在“戏中戏”的古戏台上演,历史的悲情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镜像——元帝失去昭君的痛苦折射着马致远失去艺术自由的愤懑,他对昭君气节的歌颂,实为自我风骨的期许。而伶人芙蓉秀坚持“以戏为命,于浊世中清唱”的姿态,也成为创作者对文人傲骨精神追求的具象化表达。
编剧王甦以“人生轨迹为经线,社会图景为纬线”,编织出元代文人的生存困境。不仅马致远并非符号化的“曲状元”,而是在宦海浮沉中挣扎的立体灵魂;剧中群像同样可圈可点,各有特色:流连市井、沉迷酒色、仗势欺人的阿合马;将马致远引为知己、位高权重且深谙文化价值的金纳兰;以芙蓉秀为核心,辅以翠荷秀、紫藤儿等伶人形象的女性角色……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风貌。
导演褚江川以“现实主义为骨,写意手法为魂”的创作理念,让舞台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。北京门头沟的山石、永定河的流水以写意布景呈现,配合灯光的明暗变幻,既勾勒出元大都的时代质感,又暗合人物的心境起伏。几根木柱勾勒勾栏瓦舍,飘动的白纱象征滚滚江水,借鉴了中国戏曲“一桌二椅”的美学精髓;戏曲身段的借鉴、古琴与琵琶的配乐,更让元曲的韵律渗透到每一个舞台细节。灯光设计则大胆运用明暗对比与色彩变幻,划分出宫廷的压抑昏黄、山野的清澈青绿、创作时的弧光聚焦等不同心理空间。剧中还保留了许多元曲的原声演绎,伴着弦管声声,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元曲“文情相生”的独特魅力。
王劲松饰演的马致远张力十足,既有中国传统文人风骨,面对权贵骄横,敢于挺直腰杆,不肯折损气节;又有普通人的情感,知己远走时,他会黯然神伤;见着人间真情时,眼角也会泛起泪光。为救戏坊伶人翠荷秀,他不得不放下身段,向燕王献诗求情,曾经视攀附权贵为耻的他,在生命与气节之间,做出艰难抉择,也让人看到复杂饱满的人物形象。
作为一部原创新作,《马致远》仍有提升和完善空间。在剧情节奏的把控上,个别部分还可以更加紧凑;在人物性格设置和表现手法上,也应尽量规避同质化,避免陷入套路窠臼。希望整个作品更加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独特性和立意深度,使其在当代舞台上具有更加不可替代的魅力与价值,让中国文人精神深处追求自由表达的永恒微光,如同七百年弦歌未绝的断肠人孤吟,穿越时空,以新的姿态激发更多当代人的精神共鸣和心灵共振。
[ 责编:张晓荣 ]本文地址:http://hangzhou.hackpro.cn/html/208e40599386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